- 教会历史
广州福音的先驱——亚伯拉罕﹒拉路
l 一位勇敢热忱的老人
60岁的亚伯拉罕﹒拉路,平生没读多少书,但他有一颗爱慕真道的心,他一直梦想有一天能到远方,与人分享信仰,传扬现代的真理。
有一天,他翻开耶利米书33章3节,经文很清楚的说:“你求告我,我就应允你,并将你所不知道,又大又难的事指示你。”于是,他向上帝祷告说:“上帝啊,我一直向你呼求,你若叫我像摩西一样放羊四十年,我也满足。如果你为我有别的计划,是更伟大更隐藏的,求主也告诉我。”
于是拉路写信给总会,求他们派他去任何地方去传道,最好是到中国。
结果他接到总会的回信,信上这样说:“亲爱的拉路弟兄:总会委办会讨论你要求到远方传道的请求,根据下列理由不予批准。
1.你不会说中国话,又太老了,不可能学会;
2.你读书不多,未受过传道训练;
3.我们没有钱,即使有钱,也要用来办最重要的事。
因此,委办会认为,你不适合去推开那古老的中国大门,我们感到抱歉,不能接受派你去中国传道的要求。不过,我们建议你去太平洋一个岛上作自养的传道士。”
拉路感到非常失望,他把信放在桌上,然后便走出屋外散心。他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,向上帝祷告,将心事向上帝倾吐。慢慢地,他心情舒畅地向上帝祷告说:“天父上帝啊,我知道是你的旨意叫我凡事都得依靠你。主啊,我现在不明白你隐藏的奥秘,但我祈求主让我知道,好叫我让大海港的人知道你的慈爱。上帝啊,虽然我的能力很有限,但我愿听从主的吩咐,无论主要我到任何地方,我都乐意去。”
l “海上传教士”
拉路先到奥克兰去,他买了好多书,然后他找到一艘开往夏威夷的船,申请当一名普通水手的职位,以解决生存问题。
在1884年底,拉路到了夏威夷,他开始走访停泊在港内的每一艘船,向各船长和船员介绍劝世文、单张、书刊。很快,他派书的消息便传开了,大家都知道他曾经当过水手,都很喜欢和他交朋友。
拉路每天清早都去查阅船只进出的时间表。在每一艘船开出之前,他总是将这些充满福音的书刊介绍给船上的水手们,好让他们在寂寞的航程中可以阅读。
当然,拉路也没有忽略岛上的居民。他也挨家挨户地卖书以及分发劝世文。有很多人天天都问他:“我怎样才能预备好迎接主耶稣?”
拉路因此觉得应该有一位全职的传道人来帮助这些人,于是他写信给总会的委办会,向他们报告工作的情况,以及迫切需要一位传道士。
结果,总会答应了他的要求,派他的老朋友席雷牧师去协助他。
席雷牧师夫妇和小女儿白蒂于1885年12月27日乘船抵达夏威夷。席雷牧师一家安顿下来后,他们便开始工作,将真理的单张分送给檀香山的居民,他们天天都出去拜访。后来,席雷牧师主持了一次布道会,结果有许多人接受救恩,受洗加入了教会。
由于他们勤奋工作,以及恒心的祷告,上帝不但垂听了他们的祷告,还大大地赐福给他们,将得救的人加给他们。不久,新教友帮忙兴建了一所礼拜堂,以后又建了一所学校,招收中国小学生。
l 重见亮光
有一天,拉路遇到多年前同航香港的马丁船长,两人叙旧话新,很是愉快。拉路告诉马丁船长他目前的工作,马丁船长很高兴向他买了几本书,同时对拉路说:“我正航行太平洋去中国,你如果想到香港去,尽管告诉我,再过几个月我还会回来,到时欢迎你一同去。”
拉路一听到船长提到香港,犹如看到了一道亮光。
数月后,那是1888年3月21日,拉路终于在席雷牧师全家的送行下,踏上了征途。经过了四十多天,结果在1888年5月3日,船驶入了香港水域。拉路兴奋不已,和他在这次同船的年轻水手欧尔森一同登岸,乘坐人力车到军器厂街租房居住下来。
他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木书架,放些劝世文摆在轮渡大厦附近,每天则租舢板船到停泊的大船卖书以及分发福音单张,此举深受欢迎。
其间因传福音受到阻碍,拉路曾辗转日本和香港之间传福音。虽然,拉路和欧尔森在船上卖书的事工有困难,但上帝却为他们开路,转向城里的海员作工,有很多海员接受邀请到他们所住的地方。
1891年,拉路有意将福音带到更远的地方,于是,他到婆罗洲的砂劳越和新加坡,稍后又去印尼的爪哇,以及锡兰等地方。
在拉路离开香港三个月期间,欧尔森一个人独自维持香港方面的工作,这确实太吃力了。
当拉路回到香港,兴致勃勃地向欧尔森说:“东方的门向我们敞开,只要美国的弟兄有眼光,可派几百位传道士到远东。其实,上帝的灵也在感动我们到远东传讲他的救恩。”
l 圣灵的果子
拉路和欧尔森在香港的工作大蒙上帝的赐福,不单是向外国的海员传道有好的成效;同时,还打开了向中国人传道的门户。他们带领了在法院当翻译的莫文长信主,从此以后莫文长将英文劝世文翻译成中文,开始向亿万的中国人传永远的福音。
这时的拉路已经很老了,当时莫文长及家人和水手信了耶稣后,要准备受洗。
拉路随即写信给总会告诉他们:“上帝的圣灵正感动在香港的许多人接受主耶稣的信息……主耶稣这晨星的光、正照亮这黑暗的地方。谁能给这些慕道的人施洗呢?又有谁来组织教会呢?你们可知道,派传道人来这事已拖得太久了。欧尔森已回到瑞典去,我非常需要有人来帮助我。”
终于在焦急的等待下,总会派来了第一批传道人,安德纯牧师夫妇,以及安师母的妹妹谭爱德小姐,乘了十九天的船,于1902年2月2日抵达香港。
就在安德纯牧师抵达香港的第二个月,即是3月1日的圣安息日下午,他们到军器厂街东边大约两英里的一个港口,走到水里,安德纯牧师为水兵们以及莫文长等人施浸。
将近八十岁的拉路,站在海滩上看着这一群人,是这样勇敢地跟随耶稣,将心献给主,受洗归主,心中发出掩不住的喜乐。
1903年4月26日清晨,拉路安祥地闭上了眼,这位疲乏的老水手拉路,在天父上帝怀里沉睡安息了。
拉路自1888年到香港,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四年。他“息了自己的劳苦”,但“作工的果效”却随着他(启14∶13)。 今天我们看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圣工遍及整个远东,以及印度,都是这位退休的老人不认老,有一颗爱上帝与爱人的心,献身到遥远的异乡,散播真理的种子所带来的佳美成果。
广州教会发展简史
l 开办学校
1902年12月来自美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邬尔布(Edwin Wilbur)夫妇和谭爱德小姐(Ida Thomp son)来广州开始教会事工。
1903年他们在永汉路(今北京路)同庆坊开办了伯特利女校。1904年8月又在珠光里开办了益智男校,也有华人教师协助教学。授课中有英语,圣经,以及一些文化基础课。同时也从中发展信徒,一些学生更成为教会扩大事工机构的主要骨干力量。
在永汉路(今北京路)同庆坊的伯特利女校
在珠光里的益智男校
约在民国初年,他们在广州东山犀牛尾(今三育路)1913—1923年共17次购得十多亩地。1915年永汉路同庆坊的女校先迁入新校舍,1917年珠光里的男校也迁来,同时也开展一些医疗服务工作,由美籍华裔刘俭医生主持。以后在福今路(原福音路)对面搭一些草棚为肺痨病人疗养用。
1922年男女校合并改名三育中学,1927年改名神道训练院。以后因教授圣经课,而且是五天上课,难以取得学校立案手续,据说因孔祥熙的建议,改名为“三育研究社”,再冠以地区在前,称“广州三育研究社”,以后由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华南联合会负责管理,称“华南三育研究社”。校长在1925年起由中国人担任。三育路名因由三育学生参加修建而得。
l 实践技能
女校期间训练学生学习家事、女工编织等工艺,生产一些家庭用品向社会推销。合校后更设立小型食品厂,生产品种有面包、饼干、花生酱、豆粉、豆浆、草莓酱、面筋罐头、麦片等。这些食品与当时岑南大学的产品在市场并列。还有手工制品如蝇拍、拖把、麦杆扫把、勾花边的桌布,毛线衣等应市产品。
在校学生还有书报推销法的课程学习。学生利用假期向社会推销一些书籍及家庭卫生保健的月刊。其中有:《健康生活》、》《万事元始》、《服务真诠》、《时兆月报》等,学生从中得到报酬作为助学金。还有每年向社会上门散发一些教会服务工作图片文字募捐的小册,征募捐助支持款,名为“善工捐”。
教会还在广州文德南路从培正同学会买来一座房舍,1929年改建成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教堂(后称南关堂),教堂附设有小学和广东卫生疗养院的门诊部。办学有工读制,给学生有劳动、实业及生产技能的机会,也可得到工资支付学费及生活费用,让他们有经济上的收益以完成灵、德、智、体的教育。不参加工读的也给予一些义务工作的机会,如每周有三小时的劳动--为学校范围内的环境作清理及美化等工作,使他们有不轻视劳动的习惯。
1931年在三育路又建成一座四层医院大楼及配套设施,定名为广东卫生疗养院。还办有护士学校,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男、女护士,也有进修成为医生的,并向社会和兄弟医院输送医护人员。
第三位天使的警告从此逐渐开展,引领许多广州的同胞归向上帝的真光。此处的教会异常兴旺,单就广州区会一处而论,在1929年时,即有了9处有组织的教会,19个安息日学和516位的教友。
l 辗转各地
1937年广州沦陷前,三育研究社迁到香港九龙沙田租房办学。因原地的机构增加,住房不够发展的需要,后在香港九龙清水湾购有整座山头。1939年建成大小楼房十座,自办水电,并设有印刷厂,养鸡场等。1941年冬香港沦陷后迁往东江龙川老隆镇一直到抗战胜利。1946—1947年仍在广州三育路举办一年(以后回迁香港清水湾);当时有教师12人学生110多人,三育路还设有华南联合会、广州区会、东山教会、学校、医院及护校,在解放后仍有广州三育研究社,师生共约三十多人,大小楼房近二十座,其中有西式洋房四座。至今仍存结构牢固的原广东卫生疗养院和工厂、学校等几座楼房。当时的学生来源于本省和广西,是高中、初中、小学的结合,主要培养教会机构所需人才。
广州区会属下有佛山、韶关、清远、源潭、中山、江门、台山、南海等教会,有广州、佛山、惠州、台山等地的医院。医院在当地均有一定名声,如广州医院的外科手术,宋美玲和陈济棠都曾在此接受服务。
1957年广州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南关堂
三育路
三育路原教会财产
l 曲折发展
1952年,广州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在东山三育路的教会办公楼、工厂、学校和疗养院全部由政府接管。教会机构并入文德南路98号安息日会南关堂。住户则被安排入住德安路15号,是当时华侨未办理产权的两层楼房,直到1993年。
在1950年广州解放和1952年广州安息日会在东山三育路的办公楼、工厂、学校和疗养院全部由政府接管之后,安息日会在文德南路98号的教堂仍保留,并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和市三自会的领导和协调下,继续安排安息日信徒聚会的教会事工。直到1958年,基督教各教派实行大联合,广州基督教很多在星期日举行崇拜聚会的教派都已进行了联合,而市三自会和有关部门领导考虑到安息日会信仰上的特点,安息日会在文德南路98号的教堂仍然保留,继续按原有传统开展教会事工。
至1963年因安息日会南关堂房顶漏水,墙壁灰块脱落等不安全原因,市三自会把南关堂安息日会的信徒安排到附近万福路的救主堂聚会,而安息日会在广州文德南路98号的教堂产业则全部由市三自会接收。1965年救主堂也因破旧漏水不能使用,市三自会又把信徒转移到广州东山寺贝通津9号的东山堂聚会。1966年文革运动开始后,东山堂被封闭,一切聚会停止。
救主堂情况
文革结束后,1979年9月30日广州东山堂复堂聚会,在第三个星期开始,增加了星期六中午十二点半的聚会,是为了照顾不能来参加星期日聚会的信徒和部分安息会的老信徒。由于安息日会的信徒不多,名义上是在星期六中午聚会,实际上每次聚会讲道的内容和一切教务安排,都由礼拜日的神职人员负责,安息日会的信仰被视为“异端”,不许宣讲和传播。安息日会信徒提出要照顾信仰特点的要求也得不到解决。长时期来,安息日会信徒的宗教信仰自由受到明显的排斥和压制。
1991年,《中国基督教教会试行规章》颁布,安息日会信徒反复向东山堂、市两会反映,要求按照《试行规章》给予安息日会信徒按原有传统开展教会事工,请求市两会给予落实和协调解决。同时张择善、魏良善、何复兴、洪淑端、何复英、谭守真等前辈就在张择善的办公室开始查经聚会。
直到1994年12月31日,才得到市两会经上级同意后批准成立安息日聚会的事工组,并在东山堂大院内安排聚会场所,开展教会事工。从那时起才开展了正常的安息日聚会。教会从几个人聚会开始,不断发展、完善、壮大。
90年代在东山堂查经室聚会1
90年代在东山堂查经室聚会2
到2005年8月,因东山堂装修,市宗教局和两会安排安息日会进入救主堂聚会至今。近几年来,救主堂加强对同工和义工的培训,提高教友的灵性,不断开展教会的事工。加强诗歌班的训练,成立了祷告小组,青年、少年团契,儿童大、小班的学习、慕道查经班、医药布道、周间家庭聚会点等工作也相继展开;同时加强对周边教会的交流与帮助。
2005年8月搬进救主堂